公司具有成熟、高效的维修、改造团队。
本公司秉承优化革新精神,提供优质产品、优秀技术、优良服务,追求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目的的发展目标,真诚希望与新老朋友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明天。
维修理念的变革伴随着工业的发展,维修随之产生。随着工程机械性能的改进,维修理念也在不断变革,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事后维修
20世纪初期,工程机械维修一般是在发生故障以后才进行的(即事后维修)。它的最大优点是充分利用了零部件或系统部件的寿命,但事后维修是非计划性维修,浪费了较多的剩余修理,同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1.2预防维修
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设备的磨损机理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即机件工作——产生磨损——发生故障——影响使用并危及安全)。为使每个机件都达到使用可靠和安全,维修工作就必须在故障发生之前进行,从而形成了以预防为主的维修理念。这种维修理念包含了主动预防的理念内容,其实质是通过采取各种预防性措施,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改变了事后维修缺乏计划性的被动局面。但这种维修理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维修工作以直接经验作为指导,只能提出一般性的维修原则,缺乏针对性;二是只注重维修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忽视了维修的整体内涵。缺乏对维修管理的研究。机械维修工作原则应从具体规定和技术要求两个层面理解:首先所规定的维修原则必须能保证工程机械通过维修达到使用要求,且可靠性、耐用性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必须考虑其经济效益,受传统观念束缚,机械预防性维修偏重维修技术,忽视经济管理。
在公路施工企业中,工程机械维修制度长期实施的是“计划维修制”,基本内容是工程机械在使用中按照预定计划的间隔时间(或里程),规定保修项目,逐级增多,这种在“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理念指导下,根据机械损坏和部件磨损规律制定制度,在几十年的施行过程中,对工程机械保持完好的技术状态,延长使用寿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科技进步,大大加强了工程机械的发展进程,使得工程机械的制造水平和使用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进而机械的周期使用寿命延长了,可靠性、耐用性提高了,但原有制度规定的保修类别和间隔一成不变,使得保修周期与机械实际状况不相一致,影响了机械的使用效能,增大了修理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且由于事先很难预料大量的随机性的故障,尽管做了许多预防性的维修工作,也很难获得预期效果。三是刻板地实行定时定程维修的离位分解检测维修,不可避免地使维修工作出现频繁分解拆卸的现象,导致维修工作针对性差,工作量大,耗时多,费用高,而且还会因拆装可能埋下一些新的故障隐患,大大降低了机械设备的可靠性。
1.3可靠维修
近三十年来,在预防为主维修理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广泛采用先进的测试和诊断手段,逐步形成了以可靠为中心的维修理念。这种维修理念是以对维修对象的系统监控为手段,用大量的原位检测代替离位检测,将单一的定时定程维修改变为以可靠性数据分析为依据的维修。它使维修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主客观更加一致,增强了科学性,减少了盲动性。其基本要点如下:第一、维修工作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大到维修时机、维修方法、维修周期的选择和维修工作量计算、维修范围的界定,小到一个机件修复后的可靠性系数、一个项目的诊断检查的标准,都要以保证和提高设备的整体可靠性为依据;第二、工程机械的可靠性是设计、制造和使用三个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因此,要提高其可靠性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可靠性维修可以保持和恢复机械的性能,并且可以为设计、制造和使用单位提高设备的整体可靠性提供极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第三、可靠性指标是评价维修质量最科学、最有效的依据和标准。
综上所述,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理念,遵循了设备发生故障的规律,增强了维修的针对性、灵活性,提高了维修的效率和效益,使维修工作达到了最终目的,实现了总体要求。
维修体制的改革
机械维修工作并非是一种简单的零部件更换的劳动,而是通过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使机械达到、恢复和保持其技术性能及可靠性、耐用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机械效能的重要手段,工程机械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工艺在工程机械上的普遍应用,使机械性能得到很大提高,这种科技含量的增加,给维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针对工程机械使用的特点,在配置上、措施上全面提高维修技术水平,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的维修机制。
第一、要尽快成立责权统一的管理部门负责工程机械维修业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其整体发展。第二、要加大行业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制定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使维修业有法可依、有据可凭,加快从行政命令型向依法管理型发展的步伐。第三、积极营造工程机械维修业多元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第四、促使工程机械维修从专业分立向资源共享方向发展。拥有少量维修资源的企业,只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适应优势互补,才能适应发展的趋势。第五、将传统的定点维修方式转变为定点维修与机动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业化的巡回维修队伍,配备高性能的机动维修设备,实现现场维修服务。
维修业发展方向
3.1以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为主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面对航空维修中出现的维修费用巨增,维修费已经占至了航空公司总费用的30%,形成了“买得起、用不起”的现象,使他们对多做维修工作或定期维修体制能预防故障的效果产生了怀疑,如何权衡维修模式及费用与效果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可靠性工程、维修性工程、故障物理学和故障诊断技术等新兴学科的相继出现,为研究维修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新概念是“过去人们过分强调控制拆修间隔以达到原有的可靠度”,经过深入研究后确信“可靠性的拆修制并无必然的直接联系”,人们将各种可靠性大纲中所学到的东西综合起来用于民航维修,使之维修费用下降了30%,而没有采用这些维修概念的其他军事装备的维修费用却以相当惊人的幅度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光电机械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将日益广泛。实践表明,工程机械越先进,结构就越复杂,其维修活动就越依赖于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事后维修、预防维修、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的理念,各有长短,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机械地规定某个维修单位或某种机型只能采用某一种维修方式,即不符合实际又难以奏效。当前,发达国家的工程机械维修主要是以状态监测为基础,可靠性维修为中心,以多种维修方式相结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的视情维修。今后,随着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先进的工程机械装备机电一体化的在线自动监测和故障诊断等仪器设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理念将成为工程机械维修管理的主导理念。
3.2建立智能网络维修服务系统
建立智能网络维修服务系统将成为21世纪工程机械维修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在瑞士,工程机械维修服务网已遍布全国,各地区均有配件中心仓库,业务人员仅用两三分钟就可以掌握维修站点和某种配件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运用网络技术,还可以超越国家、地区和时空界限,将工程机械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生产厂、维修厂、配件站和使用单位联系起来,实现远程、快速、优质和全方位的服务。生产厂以此作为售后服务的主要手段,通过与工程机械配套的数据采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维修服务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从施工现场获得信息,按最佳效率时采取措施完成售后服务。
3.3发展改善性修理和复合
修复工艺传统的恢复性修理,只能使有故障的机械通过维修后其使用性能接近原机的性能,没有包含技术进步的因素。而改善性修理是采用新装置、新材料和新技术修理旧机,使修复后的旧机大显神通到或接近新机能。今后,随着电液技术、CAD技术和材料工程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广泛应用,具有集成化、智能化的新型工程机械的更新周期将进一步缩短,恢复性修理将更多地被改善性修理所取代。另外,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复工艺来修复零件或设备的复合修理方法,如:焊接+胶粘、多种表面修复技术等。它们能综合各法之长、弥补各法之短,具有最佳的经济效益,将成为修理工艺重点研究和发展的方向。